2025年山东出土文物保护技术研修班讲座纪要(五)

《古木船保护修复工作实践》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吴双成

8月29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吴双成带来《古木船保护修复工作实践》专题讲座。

吴老师首先梳理了国内古船出土与保护工作,重点介绍了古船发掘、迁移、脱水、修复及组装的技术体系与实践案例,向学员们展示了现阶段古河船考古发掘实证和保护修复技术体系。

讲座中,吴老师从古船的保存状态入手,指出内河古船在泥沙封固作用下形成了特殊保存环境,同时强调水流侵蚀与生物破坏对船体完整性的严重影响;结合山东毛子沟独木舟、天津静海古船现场保护等典型案例,逐步深入向学员们讲解古船整体提取、回填、拆解、迁移等多种保护方式,重点阐述了各类保护方式的技术要点。

随后吴老师以定陶汉墓、菏泽古船等典型案例,系统阐述了大型木质遗存保护修复的核心原则与全流程技术体系。他强调,在发掘现场的首要任务是采取保湿、防霉等应急措施以稳定材质、延缓劣化,并详细讲解了清理、脱盐等前期准备工作。针对脱水这一核心难题,对比分析了自然干燥、冷冻干燥等物理方法与聚乙二醇渗透等化学方法的不同适用场景。在船体修复层面,他提出必须严格遵循考古依据,通过测绘数据复原古船原始形态与结构,并有机结合传统工艺(如钉连、捻缝)与现代材料科学进行精准拼接与结构补强,最终旨在实现历史真实性与结构稳定性的统一。

讲座最后,吴老师结合多年亲身实践,归纳总结了古船保护工作的核心原则与实践方向,即保护第一、价值第一、有效利用,这三个维度相互支撑,通过创新展陈与传播方式实现古代木质遗存的活化利用,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

课后学员们就大型木质文物的脱水难题,如自然干燥法的湿度控制和干燥周期等实际操作问题,与吴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整场讲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极具启发性,学员们不仅深化了理论认识,更掌握了大型木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的操作要点;吴老师以其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经验,为学员们今后参与大型木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文物所载模糊信息的清晰提取技术机理及应用》

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  白广珍

8月29日下午由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业务办公室主任、 副研究馆员白广珍带来《文物所载模糊信息的清晰提取技术机理及应用》的专题讲座。

白主任系统论述了文物信息的模糊褪变机制与清晰化提取技术两大核心议题。他强调,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本体材质劣化,以及环境污染物与外部物理化学因素的长期作用,导致这类信息逐渐模糊或丢失,严重制约了对文物价值的深入认知与后续保护修复工作的有效开展。面对这一挑战,白主任指出,随着科技分析和多学科方法的不断进步,目前已经发展出多种清晰化处理技术,包括光学放大、增强反差、改变光源与光路、基于数字算法的图像增强以及特定化学反应等手段,逐步实现对模糊、遮蔽或褪化信息的有效提取与再现。

关于如何系统推进模糊信息的清晰化处理,他进一步提出四点关键思考:首先,必须扎实掌握文物学、物理光学及材料化学等跨学科专业知识,深刻理解文物制作工艺、材料老化机理和光的传播特性;其次,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借助噪声分离、先进算法与深度学习等图像处理技术,显著提升模糊信息的识别与复原效果;第三,要积极引入其他行业成熟的技术手段,例如借鉴医学中广泛应用的X射线照相技术,或公安刑侦领域的痕迹提取与增强方法,实现跨领域技术的迁移与融合;最后,他强调应注重多方法、多技术的协同联用,通过技术互补与集成创新,形成叠加效应,全面提升信息提取的精度与可靠性。

本次讲座内容系统全面、由浅入深,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备扎实的实践基础,白主任通过生动案例和技术讲解,使学员们对文物信息的模糊褪变机制与清晰化提取技术有了系统认识。

讲座结束后,学员们分别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中心徐兴彬馆员与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建立的体质人类学、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实验室,以及有机质、无机质文物修复室,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建立的化学试验室、科技鉴定室、书画文物、金属文物修复室等多个科学分析实验室与修复工作室。大家参观并深入了解了包括青铜器、纺织品、书画在内的多种文物修复流程。现场还学习了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仪、金相显微镜等重要设备的操作规范,深入了解了科技手段在文物保护中的综合应用。

此次参观紧密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科技分析与保护修复项目,系统学习了从文物出土、信息提取、科学检测到修复实施的工作全流程,不仅深化了学员们对文物保护多学科融合理念的理解,更通过一线实操场景的沉浸式学习,强化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开阔了行业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