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出土文物保护技术研修班讲座纪要(六)
《考古现场保护与文物提取技术》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赵西晨
8月30日上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赵西晨带来《考古现场保护与文物提取技术》的专题讲座。
讲座上半场,赵院长从考古学的定义出发,指出其是一门建立在物质证据基础上的分析、判别与论证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遗物和遗迹。在此前提下,文物保护承担着揭示与保存遗存所蕴含历史信息、延长文物寿命的重要职能,已成为考古发掘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强调文物保护方法的直接目标在于实现对遗存历史价值的“真实”揭示与呈现。
文物保护包括现场保护和实验室保护两个部分。赵院长指出现场文物保护的内容应包括:开展区域环境控制、减缓衰变速率;现场遗迹、遗物的图形学信息记录;第一时间遗痕迹象的无损快速鉴别;脆弱易损器物的临时性固型提取等工作。他深入讲解了考古发掘与现场保护的关系:考古发掘的工作需求决定了现场保护的产生、发展及未来走向,而现场保护为考古发掘和研究提供了成果支撑。
赵院长在讲课中强调,考古发掘会打破文物原有的稳定埋藏环境,导致其迅速发生病变,因此必须进行及时、专业的现场干预。现场保护的核心在于四点,一是第一时间控制紧急损害,为后续工作赢得主动;二是安全提取文物并平稳转移至实验室,避免保护性破坏;三是重点强化对脆弱文物和关键遗迹的稳定措施;四是积极引入新技术,以提升信息提取能力和保护水平,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赵院长指出,随着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现场保护对考古发掘质量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然而,当前这种认知仍停留于理念层面,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具体表现在:保护意识与基本理念尚未全面建立、考古传统模式运行机制存在局限、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不足,以及资金、时间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后续还需要从加大顶层保障、建立协作共享机制、加大研究力度,形成成果储备,逐步建立既有理论支撑,又能解决具体问题的技术应用体系。
讲座下半场,赵院长结合彩绘陶器、周原车马坑、渭桥古船、砖室壁画墓等一系列典型案例,深入阐释了考古现场脆弱遗迹的提取、迁移、保护与展示的基本步骤与技术要点。他以蒲城洞耳元代壁画墓的保护与展示项目为例,系统讲解了大型壁画墓整体提取的规范化流程与关键技术环节。赵院长强调,面对大型脆弱遗迹的保护研究工作,应始终坚持“保护——研究——利用”全链条系统化的保护思路,以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
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中,学员们踊跃提问,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与困惑,就考古现场壁画褪色、开裂、起甲等病害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向赵院长请教,赵院长为学员们一一解答。双方互动热烈,完成了一次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精彩对话。
本场讲座内容翔实、逻辑严密,赵院长通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将学术理论与保护实践有机融合,兼具前沿性与操作性,极具启发意义。他以丰富案例为依托,系统展示了考古现场脆弱遗迹保护的前沿理念与严谨方法,为学员提供了一场高水准、系统性的专业讲授,有效拓展了大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视野与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