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出土文物保护技术研修班讲座纪要(三)
《古陶瓷的科技分析与保护》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副教授 申静怡
8月27日上午,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副教授申静怡带来题为《古陶瓷的科技分析与保护》的专题讲座。
讲座开始,申教授首先带领大家厘清了陶与瓷的本质区别,从胎釉原料、烧成温度等基础特征入手,明确“是否完成烧结”为区别二者的核心标准。进一步结合土壤学、岩石学与矿物学理论,系统解析了南北制瓷原料在成分与类型上的区别,如高铁、高钙、难熔黏土及瓷石等,阐明这些原料因矿物组成不同,影响陶瓷的可塑性、耐温性等工艺性能,从而造成南北方陶瓷器的显著差异。
随后,申教授系统介绍了古陶瓷科技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分析方法,涵盖起源测年、“操作链”与“生命过程”、使用功能、原料工艺及产地流通等方面。她总结当前陶瓷器学术研究前沿动态,强调应跳出器物本身,将其置于社会体系中考量其“操作链”与“生命过程”——从原料获取、制作、流通、使用直至埋藏的全过程。
结合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陶器测年、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残留物分析等典型案例,她深入讲解了碳十四、热释光、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多光谱技术等常用分析方法的原理与应用场景,详细阐述了不同方法的取样要求、数据解读以及技术局限性。通过案例对比,清晰展示了如何根据具体科学问题选择适宜的分析手段,并强调规范取样与审慎解读结果的重要性,使学员们能够系统把握古陶瓷科技分析的方法体系与实操要点。
此外,申教授结合彩绘陶的提取的实际案例,详细展示了病害状况的科学评估、文物现场清理、包裹、加固及提取的基本流程与技术要点,为现场文物保护实践提供了系统指导。
整场讲座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既涵盖了微观材料分析,也拓展至宏观文化阐释,体现出古陶瓷科技分析融合多学科方法、从现象深入至机理、从信息提取至现场保护的鲜明研究路径与学术价值。
《从修复到发掘——馆藏金属文物修复实践与考古现场保护的联动思考》山东博物馆馆员 任伟
8月27日下午,由山东博物馆馆员任伟带来题为《从修复到发掘——馆藏金属文物修复实践与考古现场保护的联动思考》专题讲座。
讲座伊始,任伟老师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文物保护修复的发展历程与法律法规,结合丰富案例生动阐释了核心修复原则,详细讲解了文物病害类型、性质评估标准及常用保护修复工具和材料。
接着,他分享了对于馆藏文物修复与考古现场保护的关系的看法,认为现场保护是馆藏修复的基础,馆藏修复是现场保护的延续,二者是紧密关联、相互衔接的,共同保障文物的完整性和历史价值。
以九龙山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为例,探讨了考古现场信息保全的重要性。他强调现场提取和保护的方式直接决定文物后续的保存与修复效果。同时,提到三星堆遗址创新性构建的集发掘舱、考古工作室与文保工作室于一体的现代化考古平台,认为这体现了“文物保护前置”的核心思路。这种将考古现场与保护环节无缝衔接的创新模式,最大限度实现了文物从“出土状态”到“馆藏级保护”的平稳过渡,为学员们深入理解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一体化提供了重要借鉴。
在讲座中,任伟老师结合自身多年的修复案例,指出当前文物保护已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多种技术融合的特点,信息提取手段日益丰富,在此背景下,亟须加强系统化整合能力,实现对文物信息全面、高效的提取。
最后,他详细讲解了青铜器保护修复过程中所采用的工艺技法与保护材料,为学员们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课后学员们结合粉状锈处理、鎏金层保护、器物矫形等具体问题,和任伟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
今日课程中,学员们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专注听讲、积极思考,并细致做好知识要点记录。在互动交流环节,大家踊跃发言,紧密结合各自岗位中的实际问题与困惑,与两位老师进行了详细探讨。整个授课过程中,师生之间智慧碰撞、相互激发,在思想与实践的交汇中不断拓展认知边界,切实提升了专业素养与实操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