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出土文物保护技术研修班讲座纪要(一)
8月25日至30日,由我院主办的2025山东出土文物保护技术研修班在济南开班。本次研修班为期6天,首日上午,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燕生东教授带来了题为《出土文物现场保护意识与对策——以早期陶器为例》的讲座。
燕生东教授在讲座中首先从考古领队的视角,阐述了当代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之间密不可分的协同关系。在文明探源研究中,对早期陶器的认识具有关键作用。而出土陶器的保护,尤其是彩绘陶器,一直是一个难题。这类陶器在出土时普遍质地脆弱,对环境骤变(如温湿度、光照和微生物作用)极为敏感,极易发生损坏。燕教授结合自身早年发掘经验,指出应从纹饰、器型、器用组合、空间分布等出土背景信息的提取入手,加强现场保护意识,深入分析陶器的功能属性、使用场景与埋葬仪式等的关系。
他强调,现场保护与修复不仅关乎实物的留存,更直接影响到对古代人类行为与社会生活的复原。因此,考古发掘工作必须严格遵循“现场分析、现场提取、现场保护”的一体化工作方式,确保在发掘过程中对文物和遗址进行科学、系统的处理。通过这种一体化的工作模式,考古发掘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保存文物,还能为后续的实验室考古研究及展示利用提供更加准确和完整的材料,还原文物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
燕教授以墩后遗址脆弱陶器保护实践和寿光双城遗址商代盐灶的发掘为例,强调系统记录与现场分析相结合在信息留存和提取方面取得的良好成效。他特别指出,在发掘提取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将现场保护记录与学术目标紧密融合,不断优化和完善保护与修复的流程。他同时强调,保护与研究人员应主动参与田野发掘,与领队共同制定保护策略,深入现场,在保护过程中贯穿研究意识,以最大限度提取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燕教授总结指出,应运用考古地层学、类型学等方法论对陶器进行断代与文化性质判断,制定科学的信息提取与保护流程。他呼吁田野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者应强化现场保护意识、树立问题与研究导向,将现场保护与后期修复、研究、展示利用有机结合,构建系统、完整的文物保护链条,最终实现考古学术研究的深入与文化价值的提升。
下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李力为研修班带来了题为《纺织品文物的科技分析与科学保护》的讲座。
首先,李力副教授围绕可移动文物保护,从四个维度全方位阐述保护任务:一是探究病害孕育特征与劣化机理,二是聚焦可移动文物出土后的稳定性评价,三是重视干预性保护,四是加强预防性保护。
随后,李力副教授系统介绍了纺织品文物所涉及的材料特征,阐述了纺织纤维的主要来源,即棉、麻、丝、毛四大类别,深入解析了这些纤维的微观结构和物理特性,并详细讲解了传统的纺织工艺,包括从纤维到纱线再到织物的加工过程,以及历史上常用的染色材料与工艺。
接着,李力副教授讲解了纺织品文物的科技分析。他指出,此项分析的核心意义在于能实现有效的信息全面提取与科学保护,并能深入揭示其材料性能、各类病害的形成与作用机理,从而为保护技术的研发、材料筛选与应用提供关键的科学依据。在分析方法上,他总结了多种纤维原料鉴定技术和染料成分鉴定技术,详细介绍了纺织品文物的常见病害类型及其成因,并以人工老化丝绸样品为例,展示了如何进行丝绸文物劣化程度的科学评估。
最后,李力副教授通过丰富的实践案例,详细介绍了考古现场和实验室中纺织品文物的安全提取、清理与加固方法,与大家探讨了多学科交叉和技术创新在纺织品文物保护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鼓励运用现代生物分子检测、质谱技术和显微分析等科技手段,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讲座结束后,与会人员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探讨。此次研修班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省文博系统的工作人员搭建了一个宝贵的学习交流平台,更为提升博物馆业务工作水平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第一天的课程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学员们满载干货与新的思考,结束了充实的学习,并对明天的课程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