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5年新入职人员岗前培训暨“干部上讲台”活动纪要(二)

10月16日,2025年新入职人员岗前培训暨“干部上讲台”活动在曲阜工作站举行,活动由曲阜工作站主任韩辉主持,海岱考古编辑部主任张溯、临淄工作站主任赵益超、石窟寺研究中心主任李宝军为2025年新入职人员授课。

海岱考古编辑部主任张溯根据自身工作经历,以《齐长城考古的新进展》为题作报告,从调查和发掘两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近年来齐长城考古的新收获与新认识。首先,张溯结合文献资料与考古现状,从基本概念、调查历史、形制结构三个方面对齐长城进行了简要介绍,为大家建立起基本认知框架。而后,介绍了2022年针对齐长城和平阴城的调查勘探:在对齐长城消失段进行勘探时,发现地下仍存在数段有一定厚度的城墙;在对平阴城进行调查勘探的过程中,明确了城址位置和结构,确认了勘探结果与文献记载相吻合。最后,重点介绍了齐长城2024-2025年度发掘项目的工作情况、收获与意义。根据发掘所获的夯土城墙、护坡、壕沟、道路;房址、灰坑等遗迹,理清了该区域城墙的分布情况、建筑方式、结构与分期。对第一期城墙夯土中H1关键单位年代、性质进行解析,通过考古发现实证始建年代,突破了文献记载的认识,为了解中国古代长城建筑史、国防体系和区域文化互动都有重要意义。最后,张溯主任又与大家探讨了古文献典籍对考古发现解读中的作用,结合齐故城考古发现与认识做出解读。

临淄工作站主任赵益超从聚落考古视角切入,结合长期在临淄齐故城的工作经验,以《聚落考古视野下的临淄齐国故城》为题作报告。首先,赵益超详细介绍了聚落考古的概念及演变,强调了在聚落考古在田野考古和研究中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反思与讨论,指出聚落考古仍存在局限,未来需进行深化和多元化的聚落考古研究。而后,简述了齐故城的地理概况和考古历史沿革,在历史地理学视角下,指出齐都临淄的基本格局始终未变,相比楚国、秦国    的多次迁都,齐地经过了“扩张性整合”、“防御性扩张”阶段。详细介绍了齐故城的城市发展脉络与基本布局,重点讲述了桓公台、祭祀类遗存等内容,还将视野扩展至齐故城之外,概述了临淄周边的资源分布情况。最后,放眼未来,指明了齐故城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一是搭建高精度的“大齐故城地理信息系统”,以便进行学术研究与遗产保护;二是整合齐故城考古资源,三是攻关经济考古;四是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五是发挥好交流平台作用。

石窟寺研究中心主任李宝军以《山东历史时期考古的回顾与展望》为题作报告。李宝军介绍了“历史时期考古”的概念内涵和分期特点,指出了目前山东历史时期考古遗存的研究现状与重难点,概述了山东历史时期考古的工作历程和特点。随后以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共五个时期为叙述主线,先总述历史政治和文化背景,再以墓葬、遗址发现情况为例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山东各个区域墓葬的葬制葬俗、出土器物、遗址特点等,总结了不同时期墓葬形制的演变规律和遗址文化内涵。介绍了山东境内隋唐时期永济渠与元明清时期大运河,着重讲解了济宁汶上南旺分水枢纽古建筑群与水利设施与济宁河道总督署遗址的考古发掘收获与认识。以宋金茌平县城、昌邑县城为例,从交通、贸易、区域市场等角度阐释历史时期地方城市的考古工作。此外还梳理了山东瓷窑址和佛教遗存的考古发现情况。最后,总结了历史时期考古的两个层次,即实物资料的获取、整理、分析和综合性文化阐释,指出未来的工作重点应对山东汉以后历史资料进行全面梳理,重视墓葬考古成果,加快建立历史时期墓葬谱系;有选择有重点的开展城址、手工业遗存等考古工作,注意中古黄河、运河与古城镇的关系,关注民间信仰与官方祀典在考古遗存中的互动,有步骤的开展山东石窟寺、石刻资料调查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