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5年新入职人员岗前培训暨“干部上讲台”活动纪要(一)
10月9日,2025年新入职人员岗前培训暨“干部上讲台”活动在曲阜工作站举行,活动由曲阜工作站主任韩辉主持,史前研究室主任孙启锐、战国秦汉研究室主任吕凯和鲁中南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刘文涛为2025年新入职人员授课。
史前研究室主任孙启锐以《田野发掘中的“地上”与“地下”》为题作报告,在田野考古发掘中,引入“地面”(“界面”)、“废弃过程”等关键概念,指出在田野考古中区分“地上”与“地下”的重要性。“地面’作为人类活动形成的层面,可以作为界线来区分各类遗迹的地上与地下,包括房址中的基槽与墙体、垫土与活动面,墓葬中的封土与墓坑,灰坑中的坑与棚架,城墙中的基槽与墙体。在此基础上识别出遗址整体的地上与地下,帮助发掘者提高对遗址的整体认识以及聚落考古的研究。
其次,孙启锐列举了部分常见遗迹中如何正确处理打破关系、如何辨认“地面”“关键面”。以房址为例,基槽为“地下”部分,墙体为“地上”部分,一般来说,由于人类活动,墙体两侧的文化堆积不同,而基槽两侧文化堆积相同,墙体和基槽的“界线”即为“地面”。
最后,孙启锐教导新入职人员:发掘过程要贯彻“地⾯”“界⾯”的概念;实际操作中以“地⾯”作为“地上”和“地下”遗存的区分;以不同遗存共时性的联接最终实现聚落考古的目标。
战国秦汉研究室主任吕凯以《山东战国秦汉考古概述》、《田野考古绘图概论》为题作报告。对山东地区战国秦汉时期考古概况进行了介绍,山东是战国秦汉时期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之一,考古工作开展较早,成果丰厚,主要见于城址、基层聚落、墓葬、手工业遗存和祭祀遗址等方面。
城址方面,吕凯介绍了齐国故城、鲁国故城、邾国故城、东平陵城及其它城址的主要考古成果;基层聚落方面,主要以枣庄海子遗址为例讲述,指出考古发掘中面对大量存在的乡村聚落,也需要引起考古人员重视;墓葬方面,介绍了两汉时期山东地区发现的大、中、小型各类典型墓葬,从墓地规划、墓葬形制、墓上设施、葬具、随葬品、墓葬装饰等多角度分析不同类别墓葬的变化规律;概述齐长城位置走向、规划布局,讨论了齐长城的修建目的等;手工业方面,介绍了战国秦汉时期冶铁、制镜、铸钱、纺织、漆器、制盐等方面的考古发现;祭祀类遗址重点介绍了琅琊台遗址重要发现与研究成果。
另外,吕凯讲解了田野考古中遗迹绘图、遗物绘图的基本原理,尤其强调了田野制图规范和地图引用标准等。
鲁中南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刘文涛以《山东地区魏晋至宋元时期考古发现概述》为题,从该时期墓葬考古、佛教考古、手工业考古和城市考古等方面对山东地区魏晋至宋元时期的考古发现进行了介绍。
墓葬考古方面。刘文涛对山东地区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墓葬、隋唐、宋元时期的基层民众和零星官吏、贵族的墓葬进行分析,重点概述了该时期砖室墓的形制变化和随葬器物的变化。另外在北朝隋唐时期,山东地区出现的外来种族墓葬对民族融合和文化互动研究进行了讲解。
佛教考古方面,刘文涛介绍了早期佛教传入中国的三条路线,山东处于三条路线的交汇点,融合出中国佛教艺术的东方中心,山东地区在寺院遗址、造像窖藏、佛塔石函和地宫、石窟寺、刻经等方面皆有重要发现。
另外,在手工业考古、城市考古、海洋考古和运河考古等方面也开展过重要工作,值得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场授课内容翔实、深入浅出,为2025年新入职人员推开了认知山东考古的大门。作为职业道路的“第一课”,本次培训让大家收获颇丰——不仅深化了考古专业知识储备,更清晰锚定了未来工作方向,成为扎根考古领域的坚实起点。
此次培训既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充电赋能”,更是职业信念的“铸魂工程”。希望新入职人员以此次培训为新起点,在今后的工作中锤炼过硬素质、传承考古信念,时刻牢记考古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既要扎实精进专业技能,更要以考古为事业、以坚守为信仰,在探寻文明根脉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