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9年度田野工作汇报会(下)
滕州大韩东周墓地考古发掘
墓地位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官桥镇大韩村村东。该墓地曾被盗。2017年4~5月对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墓地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70米,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2017至2019年对墓地进行了三次发掘,共清理东周墓葬195座,其中,小型墓葬149座,大中型墓葬46座。
小型墓为战国末期墓葬。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有的设置壁龛。多为一棺。人骨皆仰身直肢。仅几座墓葬出土陶圈足壶等随葬品。
大中型墓可以分为春秋晚期与战国时期。
春秋晚期墓葬可分为三类:即无墓道墓、带有短小墓道墓及带有稍长墓道墓。墓室皆分为椁室与器物箱。一部分有殉人。多一棺一椁。人骨架多为仰身直肢,头向东。墓主棺底一般铺撒朱砂。有的殉人亦铺撒朱砂。器物箱中随葬鼎、簠、盖豆、敦、舟、罍、鈚、盘、匜、成套钮钟等青铜器,鬲、鼎、盂、豆、罐(罍)等陶器及石编罄等。
战国时期墓道情况同春秋晚期,但墓室一般较深,墓道较长。结构与春秋晚期墓葬基本相同。器物箱中随葬鼎、豆、壶、盘、匜、等青铜器,鼎、豆、壶、方座簋等陶器。
该墓地,特别是大中型墓葬的发掘,对研究枣滕地区及薛河流域东周文化分期,完善区域文化谱系,研究当地墓葬制度与丧葬习俗等方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同时,对深入研究泗上十二诸侯及其与周边古国甚至与楚、越、齐等大国关系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汇报人:郝导华)
M43陶器组合(春秋晚期)
M64组玉佩(春秋晚期)
M39铜器组合(战国早期)
齐故城小城西门西侧夯土基址考古发掘
遗址位于齐国故城小城西门西南侧,紧邻城墙,现今分布在黉大道两侧,行政区划属于齐都镇小徐村。整体位于黉大道北侧,西距遄台路130米,东距小徐村300米,西北距小城西门230米。
2019年4月15日至7月27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小城西门西侧夯土基址开始进行发掘,本次发掘共发现灰坑87座、灰沟4条、房基4处、墓葬17座、大型夯土基址1处。重要考古发现为夯土基址-JZ1和钱范的大量出土。
基址面积南北宽约12-13.5米,东西揭露长度43.5米,面积约560平方米。基址夯层普遍北部较南部保存好,保存较好的位置深度达1.5米,最厚约10-15厘米,发现有5-6厘米的圜底夯窝。
在发掘区西北部发现集中出土的齐刀币范残块,出土数量较大,残破程度较为严重,总数达1300余块。钱范坑内还有大量的硫渣、坩埚等遗物,推测附近应存在铸钱作坊。
本次发掘出土钱范为目前所见战国时期较大的一批,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出土遗迹遗物推断发掘区附近有一处集炼铜、融铜、制范和铸钱为一体的钱币铸造地点。通过对比观察,可以一窥齐国铸币工艺,也可以深入了解齐国的手工艺的发展。透过钱范的面文及背文可以为钱币的出产地提供可资对比的材料。(汇报人:董文斌)
发掘区全景
瓮棺
出土钱范
琅琊台遗址考古发掘
琅琊台遗址位于青岛市黄岛区西南部。遗址三面临海,起伏于主峰海拔高度183.4米的众山之上。现存主峰顶部的夯土台基(大台)、海边的夯土台基(小台)等多处遗迹,是山东沿海地区一处重要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琅琊台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00平方米,发掘区分为大台台顶和建控地带内的台西头村东南沿海两处。目前本年度发掘基本完成,主要收获如下:
(一)大台台顶发掘区收获
通过台顶西侧探沟TG1我们了解到大台夯土在此处分为台基和地面两部分。夯土质量高,采用平底夯具分版夯筑。地面上发现方形石砌“漏斗状”设施一处、南北向石铺路面一处。出土大量建筑材料,其中瓦当皆饰“千秋万岁”文字或卷云纹,推测与台上建筑有关。台顶东北部揭露出一处陶管道。陶管体量较大,三列并排,南北向延伸。管道为预埋,与夯土之间普遍铺有一层致密红黏土。管道北端发现有一期较晚夯土覆盖于管口之上,推测此时管道已废弃。
(二)台西头村东南发掘区收获
台西头村东南发掘区位于大台东南海岸,据大台约1100米。调查时于沿海断崖上发现陶片堆积,通过勘探推测与古代建筑有关。本次发掘采发现基坑(JK1)1处、沟1条(G1)、灰坑3座及板瓦围成的圆形遗迹1处。基坑JK1位于发掘区中部,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北部被一条东西向的沟G1打破,G1内发现大量残瓦片。圆形遗迹位于发掘区东南部,由四块大型板瓦围合而成,性质尚不明。出土瓦当均为半圆形,绝大多数为素面,仅见一例当面压印方格纹者。出土的陶豆具有战国中期的特征。推测发掘区内应存在一处战国时期建筑。
琅琊台遗址是山东沿海一处重要的周代到秦汉时期遗址,据文献记载与东周齐国“四时主”祭祀、越国北上争雄以及秦汉皇帝巡视等重要历史事件有关,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通过本年度的发掘,我们加深对了大台形制和结构的认识,初步了解了台西头村东南战国建筑的规模和布局,为山东地区战国秦汉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也为琅琊台遗址保护规划制定提供了新的较为详实的依据。(汇报人:吕凯)
发掘区位置示意图
台西头东南发掘区全景
大台台顶东北部陶管道
济宁华能电厂墓地考古发掘
为配合济宁华能电厂建设,2019年7月至10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电厂东南部待建煤场所在区域暴露的大量汉代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
墓地共发掘遗迹356个,其中汉墓352座,唐墓1座,陶窑3座。汉代墓葬按形制不同可分为土坑墓、石椁墓、砖椁墓、空心砖墓及陶棺墓5类,尤其空心砖墓及陶棺墓,在整个墓地内出现十分独特。这些墓葬多已被盗扰,仅有近200座墓葬出有随葬品,数量合计近600件套。随葬品以陶器为大宗,陶罐出土数量最多,部分墓葬还出有仿铜陶礼器,常见组合为鼎、盒、壶、盘、匜。另还出有铜器、铁器、骨器及铅器等一批。墓地内部分石椁墓侧板、端板内壁上刻有画像纹饰,多为穿璧纹、长青树纹等画像石刻发展早期纹样。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品分析,此墓地年代从西汉早期一直延续至东汉初期,墓主身份可能系当地平民、富户及小地主等。
济宁华能电厂墓地墓葬数量众多,形制多样,分布密集且相互间有很多打破关系。据墓向不同大致可分成四到五个家族,结合不同墓葬形制、随葬品等,对于研究当时墓地埋葬制度、社会组织形态及历史发展演变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汇报人:赵芳超)
发掘区全景
石椁墓
陶棺墓
临淄区齐陵一中墓地考古发掘
齐陵一中墓地位于临淄区齐陵街道淄河店村东南,西北距临淄城区7.3公里,北距临淄齐国故城遗址7.7公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依山岭,北为淄河,为典型的山前坡地。
2019年3—4月,为配合临淄区齐陵街道中小学改建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施工范围内的遗迹进行考古发掘。
本次共发掘墓葬12座,灰坑2个,水井1眼。墓葬开口均在1米以下,其中汉代土坑竖穴墓10座,北朝石室墓有2座。土坑墓除M3南北向外,其余均为东西向,填土以红褐色五花土为主,土质较黏较硬,墓底距地表平均海拔约5.5米,其中M2为砖椁墓,M13自开口约3.5米以下填土中开始出现沙子和卵石,深度约3.6米,其他墓葬均有高约40-80厘米不等的生土二层台,个别墓葬有壁龛,大小不一,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2座北朝石室墓平面均呈圆角方形,由墓室、甬道、墓道组成,墓室由糙石砌成呈穹隆状,一座为单人葬,一座为夫妻合葬。2个灰坑都为汉代垃圾坑。共出土随葬器物40余件套,其中陶器中汉代陶壶5件、北朝陶瓶、陶碗各1件,铜器中汉代铜镜7面、汉代铜钱、铜带钩、铜饰件若干。
本次发掘对于分析研究汉代临淄地区的生业状态、社会习俗具有参照意义,同时还对北朝时期该地区的丧葬礼仪和埋葬习俗具有透视作用。(汇报人:昝金国)
土坑竖穴墓
出土陶器
出土铜器
巨野昌邑故城二期考古勘探
为配合巨野昌邑故城址国保单位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2019年3月至5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地方单位开始对昌邑故城进行了第二期考古勘探工作。
该城址198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2017年开始对其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工作,城址总周长近5.8公里,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已基本上探明了故城址城墙、城壕的走向及规格,并在城垣的四面发现了多处疑似城门的缺口。2019年度工作目的是对城址内北部进行大面积普探及重探,了解城内主要遗迹分布及城市布局、规划等内容。
经过三个月考古勘探工作,共完成近50万平方米的勘探工作。在城内北部偏中及偏东位置发现有两处规格较大近矩形夯土台基,应是城址汉代时大型建筑基址,编号为JZ1、JZ2,规格分别为东西90×南北65米、东西100×南北120米,据其所在位置推测或与宫殿或衙署遗址相关。另外在城址内东北角位置发现有大面积与冶铁相关遗址,勘探发现有碳灰、红烧土、草木灰、铁块及炉渣等遗物,基本可以确定城址东北部即是当时冶铁手工业作坊所在位置,且勘探发现冶炼遗物存在着不同工序及操作流程区别,对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汉代昌邑故城内官营冶铁手工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汇报人:赵芳超)
昌邑故城平面图
勘探遗迹分布图
临淄医疗中心墓地考古发掘
临淄医疗中心墓地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兴路以北、学府路以南、规划的北四路以东、齐都路以西;南距范家遗址0.7公里,北距临淄齐故城2.5公里。2019年,我院配合临淄区医疗中心建设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2000㎡,共发掘墓葬150座、灰坑29个、水井21个。其中墓葬按时代可分为西汉、东汉、宋明时期。
西汉墓葬主要分布在墓地中部、东部,共清理84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墓向不一,多数是单人仰身直肢葬,少数为双人合葬。通常随葬1个陶壶或者1个陶罐或者1面铜镜,部分墓葬在脚端随葬猪骨、鸡骨等动物骨骼。
东汉墓葬主要分布在墓地西部、中部,共清理62座,分为砖室墓44座、砖椁墓8座、竖穴土坑墓10座。砖室墓均为长坡斜墓道,墓道方向不一;以一室为主;均被盗,残存部分铺地砖、壁砖或封门砖;可辨随葬器物有陶盘、陶钵、耳杯、铜钱等等,陶器为红陶或彩绘。砖椁墓均为南-北向,部分被盗,未被盗者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均随葬铜镜,有的还随葬陶壶等。
宋明墓葬主要分布在墓地中部,共清理4座,均为洞室墓,均为南-北向、斜坡墓道;有3座双人合葬墓,1座三人合葬墓;均出土瓷器,有瓷瓶、瓷罐、瓷缸等。
临淄医疗中心墓地是临淄地区发掘面积较大的墓地,2019年度的发掘丰富了临淄地区的墓葬资料,为考察该地区葬俗的变迁提供了帮助。砖室墓的发掘也为探讨该地区有封土冢墓葬的时代和形制提供了思路。(汇报人:钟晓寰)
发掘区全景
洞室墓
刀把型砖室墓
德州陵城区贺家村墓地考古发掘
贺家村墓地位于德州陵城区临齐街道贺家村东侧。墓地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为配合陵城区韩国汽车配件产业园项目,我院对该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揭露面积约6000平方米,清理墓葬76座。墓葬时代分为东汉中晚期与元明时期。
东汉中晚期墓位于墓地中部,开口④,共清理10座,皆南北向砖室墓,有单室或多室,墓室破坏严重,随葬人物器物凌乱,仅剩墓底铺地砖,可辨的随葬器物有陶尊、耳杯、灶、案、釜等。
元明墓葬位于墓地东部和西部,是贺家村墓地的主体,共清理66座,分为穹窿顶砖室墓和直壁土坑墓,开口②,墓向皆南北。砖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构成,墓室内壁有砖仿木结构形象,结构较复杂,保存较好。土坑墓结构简单,内置木棺,多为夫妻合葬墓,迁葬现象普遍,保存较好。目前元明墓葬中已出土器物160余件,基本以瓷器为主。缸、盘、罐、玉壶春瓶、灯盏为砖室墓的基本随葬器物组合。罐、镇墓瓦为土坑墓的基本随葬器物组合。此外还出土瓷碗、铜镜、铜钱等随葬器物。
陵城贺家村墓地是迄今德州地区揭露较完整的一处墓地。墓地东区的砖室墓排列符合昭穆制度,按左昭右穆位次排列七代,这在鲁北地区是首次发现。元明墓葬中的火化现像、随葬石块、随葬镇墓瓦、墓顶悬挂铜镜等现象,应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有关。东区砖室墓中出土的一批龙泉窑瓷器,应考虑距离运河不远,交通对商品的长途流通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汇报人:刘文涛)
墓地全景
穹窿顶砖室墓
出土瓷器
高唐陈庄遗址考古发掘
为配合高(唐)东(阿)高速公路建设,我院于2018年10月-2019年4月对高唐县陈庄遗址进行了发掘,本次发掘面积705平方米,发掘清理元明墓葬6座、唐墓1座,房址4座、灰坑70个、灶坑5个。
较为重要的发现是揭露出一处保存基本完整的三合院式院落,院落由正房、厢房组成,清理有房址、灶坑、活动面等遗迹。出土陶盆、陶罐、陶碗、研磨盆、陶瓦、瓷碗、瓷执壶、瓷花口钵、铜钱、马镫、骨蚌梳背、石球、“大唐”造像底座、石磨残块等遗物,部分陶器有穿孔、锔钉现象,部分瓷器底部有墨书。
发掘过程中注重多学科合作,先后开展了植物考古、土壤微形态、淀粉粒、制陶技术分析等研究。
陈庄遗址应是一处晚唐时期的院落遗址。居址多次重建,每个时期存在的时间可能较短。遗址最开始应是填平低洼处然后再兴建房屋等设施,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废弃。遗址的最终废弃应与水患有关,可能是黄河泛滥造成的。晚唐院落居址的发掘,丰富了山东及邻近地区的唐代考古材料,对于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汇报人:李宝军)
发掘区全景
出土遗物
土壤微形态取样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墓地考古发掘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新校区位于广饶县广饶街道莲花村西林场内,所在范围东邻莲花村,北接綦公路,西部与顺安路相连,南至迎宾路。为配合新校区的顺利施工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人力对其占压区域进行了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工作。
从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完成对Ⅰ区(6号教学楼)、Ⅱ区(4号教学楼)、Ⅲ区(综合服务楼)、Ⅳ区(学术交流中心)、Ⅴ区(12号住宿楼)和Ⅵ区(体育馆)共6个占压区域的田野工作,总面积约25000平方米。本次发掘共清理墓葬274座,时代分属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墓葬形制分属砖室墓、砖椁墓和土坑墓。
砖室墓由斜坡墓道和砖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室分为长方形券顶和圆形穹窿顶,均有墓门。其中圆形穹窿顶砖室墓,墓门为仿木门楼结构,门楣和门柱处有砖砌门簪、瓦垄等图案,门洞用砖叠砌,室壁上有简单的砖砌图案,内容可见桌椅、灯擎、衣架等,室内紧贴后半部砌有棺床,大小、高矮不一,棺床正面有砖雕或者彩绘图案。棺床上面放置人骨,双人或者三人,碗、罐、盏、瓶等瓷器分置在棺床上或者室底近墓门处。长方形券顶砖室墓,有单室、双室和三室之分,墓门砌筑形式简单,看不出明显的图案内容,门洞处的青砖也大小不一、砌筑方式不同,墓室空间局促,内放单人或者双人,旁随葬瓷器、铜钱等;砖椁墓平地下挖较浅,多贴壁砌椁,有单椁、双椁、三椁之分,椁顶多遭破坏,个别椁室外侧附属有放置骨灰葬的小型砖砌设施,土坑墓单人葬居多,此批砖椁墓和土坑墓,有棺木腐朽痕迹,底部多见板灰和棺钉,尸骨保存较好,随葬器物多为酱色瓷罐、灯盏、板瓦、铜钱等。
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组合特点来看,墓葬界于元、明、清时期,其中砖室墓及部分土坑墓应为明代,部分圆形穹隆顶墓时代可早至元代,砖椁墓和土坑墓明清时期均有,个别或下延至民国时期。目前所见墓葬存在大量的叠压、打破关系,表明这是一块延续时间较长的墓地。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墓葬清楚的分区、分群现象,个别墓葬的分组排列和明显的打破关系,表明特定的墓区是合理规划的家族莹地。不同时代对应特定的墓葬形制,且流行相应的器物及组合,是类特征反映了时代变迁、信仰取向和一定的民俗流变。
本次发掘所获墓葬资料能清晰地梳理出元明清时期鲁北地区墓葬习俗的特点和演变线路,为研究这一时期葬制、葬俗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形态、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案例。(汇报人:王子孟)
元代墓葬
明代墓葬
砖雕斗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