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5年新入职人员岗前培训暨“干部上讲台”活动纪要(三)
10月18日,2025年新入职人员岗前培训暨“干部上讲台”活动在曲阜工作站举行,活动由曲阜工作站主任韩辉主持,业务办公室主任昝金国、商周研究室主任张恒、科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罡为2025年新入职人员授课。
业务办公室主任昝金国以《海岱地区考古概况和田野考古实践》为题做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海岱地区的历史地理特点、海岱地区的学术热点简介、田野考古实践中的几个问题、建议与感想。
昝金国主任从业务的角度展开,介绍了单位近年来的业务内容、业务重点以及所关注的学术热点,最后结合自身的经历提了几点建议与感想,希望能给新入职人员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思路。首先,昝金国简单介绍了海岱地区的相关定义与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特点。其次,梳理近年来我院开展的考古工作,介绍了山东海岱考古的学术热点,包括了海岱地区新旧时期时代的过渡、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海岱地区夏商周文明化进程、齐鲁文化考古学研究、专题研究(齐长城、大运河、盐业),希望新入职人员可以围绕近年的学术热点找准方向。接着,讲解了主动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方案的制定、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应注意的问题、考古发掘流程等业务工作。最后,昝主任给新入职人员分享了几点建议及感想:首先应立足田野考古实践,培养“大聚落思维”。其次,要具备科研学术思维,始终保持求知欲,既要紧扣学术热点、把握学科前沿,又要坚持“大方向、小切口”的研究思路。同时,树立多学科融合意识,主动适应考古学跨学科整合的未来发展趋势。此外,考古工作尤其需要坚持和毅力的品格,发扬“四勤”精神,不畏艰苦,以扎实的作风和坚韧的意志投身长期探索,从而真正实现学术突破与价值创造。
商周研究室主任张恒以《齐国墓葬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为题,从周初分封与东土经略、城彼东方与西周齐墓、东周齐墓与田氏代姜等三个方面进行报告。
首先,张恒主任从文献记载和出土青铜器铭文切入,简要梳理了商末周初山东地区蒲姑、商奄等东夷侯国的分布态势,分析了周王朝分封齐、鲁的战略考量及其对东方的控制。随后,介绍了高青陈庄遗址、邹平东安遗址、临淄齐故城河崖头铜器墓等西周时期重要发现,认为城址和墓葬应作为一个整体思考,并重点从城址布局与墓葬分布、墓葬形制与葬制葬俗、随葬品特征及其铜礼器与陶器风格差异性等方面,探讨了遗址性质、墓葬特征及反映的社会结构和人群构成等问题。针对东周齐国墓葬,张恒系统梳理了临淄齐故城及周边墓葬的时空分布情况,概述了东周齐墓的特点和研究进展,并以临淄南马坊战国大墓的发掘为例,详细介绍了墓葬的修筑方法、装饰工艺、埋葬过程等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探讨了大墓的年代性质及其反映的“田氏代齐”这一重要社会变革。最后,张恒结合齐墓的发掘经历,指出墓葬的营建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古代丧葬文化的集中体现,发掘过程中既要关注随葬品等遗物,更要注意关注各类遗迹现象,注重揭示墓葬所蕴含的古人丧葬行为和观念,并剖析了有关齐国墓葬需要深化研究的学术问题。
科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罡以《旧石器考古——人类早期的故事》为题作专题报告,系统梳理旧石器考古学科前沿与山东旧石器考古新突破。
整个报告分为四个方面:首先,李罡主任从人类起源与演化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切入,阐释全球石器打制技术模式的多样性及中国区域性技术体系特征,并总结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学科价值与社会意义;其次,梳理1965年以来山东省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情况,指出研究工作存在地层序列缺失、年代框架薄弱等不足;接着,介绍以跋山遗址群为代表的系统性考古新进展,包括遗址群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总体概况,并按时间顺序简述水泉峪、水门、葛庄、沂河头等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最后,以“‘象’往跋山,源远流长——海岱地区10万年历史脉络清晰再现”概括近五年成果,其中跋山遗址群首次构建海岱地区晚更新世连续文化序列,填补山东旧石器中期至晚期缺环,揭示古人类从间冰期巨兽狩猎到末次冰期细石器技术兴起的动态适应策略,并为东亚现代人“本土连续演化附以小规模杂交”学说提供关键实证,彰显山东在解码东亚10万年人类演化图景中的核心地位。

山东考古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