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陈胜前:考古学视角中华文明特性的起源
2024年12月28日,山东省考古学会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海岱学术报告厅举办了题为《考古学视角中华文明特性的起源》的学术讲座,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陈胜前教授主讲。讲座面向省考古学会全体理事、在济团体会员单位会员、高校学生以及公众,旨在普及考古学前沿成果,增强社会对考古学的关注与文化自信。讲座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徐波主持。
讲座伊始,陈教授以“三中问题”为引子,巧妙地开启了对中华文明特性的探讨。他指出,考古学不仅关乎过去的实物遗存,更承担着解释历史过程和阐释文化意义的重要任务,这种双重视角是理解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关键。
随后,陈教授将讲座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了中华文明的特性与发展历程。
第一部分:考古学的视角
陈教授指出,考古学不仅是研究实物遗存的学科,更是一种揭示历史和社会文化的路径。考古学通过分析物质遗存和聚落体系,推测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与意识形态。自20世纪80年代起,考古学逐渐从强调客观实证的科学路径转向关注文化意义的“人文考古”,这种“人文考古”强调物质遗存的文化象征意义,如玉器在不同文化中的社会地位象征。
考古学的“超长时段”视角有助于揭示文化现象背后的长期趋势和深层动因,为理解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提供独特的视角。陈教授通过比喻刑侦破案,强调了行为模式对考古研究的重要性。正如破案需要经验与模式,考古学也依赖对文化系统的理解和重建,才能解读出物质遗存背后的历史与社会信息。
第二部分:背景与概念
陈教授探讨了人类历史的三个阶段:狩猎采集、农业生产和工商业生产阶段。他指出,农业社会相较于狩猎采集社会具有显著优势,农业不仅提高了生产能力,还增强了人口密度与社会稳定性。这种农业社会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于文明的本质,陈教授认为,文明的核心不在于单一的技术或城市化,而是社会公共权力的中心化与制度化。不同文明有不同的物质表征,但其核心始终在于社会组织的复杂性和文化系统的构建。考古学研究文明时,需解读物质遗存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意义。
第三部分:中华文明的经济根基
陈教授进一步探讨了农业对中华文明的基础性作用。他形象地指出,中国人的理想并非征服世界,而是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菜园,农业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民族心理中,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
在全球视角下,世界农业格局中存在三大农业体系:中国的稻作与粟作体系、西亚的小麦体系以及中南美洲的玉米体系。这些农业体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独立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明。然而,美洲农业体系因缺乏可驯化的大型动物,在面对外来侵略时抵抗力较弱,最终导致文明的衰落。
中国独特的农业生态系统确保了文明的延续性。无论是在南方的稻作农业,还是北方的粟作农业,均为中华文明提供了极强的韧性。这种农业多样性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统一,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与包容性。
第四部分:中华文明的起源
陈教授在讲座最后部分讨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独特发展路径。他强调,中华文明的形成远早于传统的夏朝或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阶段。通过考古发现,早期中国的渔猎采集社会就已呈现出社会分层和复杂性,为中华文明的起步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
早期中国文明的演变呈现出显著的多元性,这种多元统一的特征反映了文明起源模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路径并非单一农业模式推动的结果,而是由多种社会实践共同作用的产物。在文明演化过程中,不同区域和族群可能通过商贸活动、水资源利用、生产劳动、祭祀仪式、战争组织以及大型工程建设等多元方式迈向社会复杂化。单一维度的文明基础往往较为脆弱,而多元模式下的文明形态则更具韧性和包容性。正是在多元文化形态的基础上,中国早期文明逐渐发展出区域互动与融合的特征,最终走向统一,构建起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文明格局。
最后,陈教授对中华文明起源进行了全球视野下的比较,指出农业与文明起源中心的地理差异深刻影响了文明的发展。例如,西亚农业中心彼此间隔较远,虽然短暂实现了文明交流,但最终因难以维持而瓦解。而中国的农业起源中心相对集中,为区域间的互动与文化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文明的持续发展。
讲座尾声,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文物局副局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先生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表示,陈教授以深厚的考古学功底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全面回顾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不仅深入剖析了早期中国文明多元发展的细节,还将其置于全球文明体系中进行对比,展现出宏阔的历史格局和学术纵深感。
在提问环节,听众围绕山东地区文化传统的延续性、早期社会形态的多元性以及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播方式等议题,与陈胜前教授展开了深入交流。陈教授解释,山东作为孔孟之乡,礼制文化得以保存,体现了地方文化的稳定性与正统性。山东的儒家文化传承使其礼制具有神圣性,得以延续。同时,关于山东史前社会缺乏广域中心化遗址的现象,陈教授认为可能与地理和社会结构有关,导致分散的小型政权未能形成中心城市。最后,陈教授强调在中华文明传播上,文化阐释应更多关注人本化,类似于“舌尖上的中国”的方式,通过日常生活故事来打动人心,而不是宏大叙事。
本次讲座不仅加深了与会者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理解,也增强了社会公众对考古学的兴趣与认知。作为一次公益性学术讲座,活动充分发挥了考古学在服务社会、传承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山东省考古学会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文化传播的责任与担当。
未来,山东省考古学会将继续举办类似的公益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共同探讨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让考古走进大众,让历史照亮未来!
审核:陈胜前教授
撰稿:山东省考古学会秘书处 刘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