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及周边区域夏商时期的文化与环境研讨会在定陶召开


3月25-26日,鲁西南及周边区域夏商时期的文化与环境研讨会在定陶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十数家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围绕鲁西南及周边区域夏商时期的文化与环境展开研讨。

3月25日下午,与会专家实地参观了定陶十里铺北遗址,考察了十里铺出土器物标本和定陶汉墓,对定陶的历史遗存给予了高度评价。

3月26日,研讨会正式开始,与会专家就鲁西南及周边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历史地理和环境变迁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十里铺北遗址是鲁西南地区现存古文化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发掘面积最大的堌堆遗存,是研究、展示6000年以来该区域环境变化、社会演变的绝佳实例,对深入探讨以岳石文化为代表的东方实例在夏商文明形成期所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及研究夏商时期东西方势力的互动、融合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知识普及(十里铺北遗址介绍)

十里铺北遗址是鲁西南地区现存古文化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发掘面积最大的堌堆遗存,是研究、展示6000年以来该区域环境变化、社会演变的绝佳实例。

该遗址是在东西文化交汇地带发现的第一座夷商城址,是东夷西进、先商南下、晚商东渐路线上的重要城邑,是鲁、豫、皖交界区夏商考古的重要突破。该区域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接触地带,是夏商时期东西势力碰撞、冲突、融合的关键地域,可能与《史记·殷本纪》所载汤伐夏桀“还亳”途经的“泰卷陶”有关。

但建国以来,鲁西南地区考古工作较少,甚至考古学文化面貌等基本问题都模糊不清,更难以深入开展有关史实的研究。而该遗址的发掘,不仅可建立、廓清该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的文化序列及面貌,还可以据此展开与周围区域的对比研究。尤其城址的存在及表现出的复杂文化面貌,对深入探讨以岳石文化为代表的东方势力在夏商文明形成期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在研究夏商时期东西方势力的互动、融合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转载自“中国定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