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山东省田野考古工作汇报会项目简介(三)

2017年度山东省田野考古工作汇报会项目简介(三)


东阿大秦村遗址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遗址位于聊城市东阿县铜城街道大秦村东,距地表深约6米,核心区域南北长约145、东西宽约110米。

2016年11月—2017年4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水库建设中发现的遗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根据出土碑文判断所在为北朝定国寺、唐代龙兴寺和后周宋初天齐大王行宫。调查发现行宫西北有一处唐宋聚落遗址。

其中天齐大王行宫保存最为完整,平面呈曲尺形,南北最长约84、东西最宽约70米。 行宫范围内出土文物主要有功德碑、石佛像、瓦当、建筑构件、木制品、瓷片、铜钱、骨贝器等。大秦村遗址历经多次兴废,最终因水患而有意识毁弃,是山东所见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宗教遗存之一,天齐大王行宫遗存在目前国内已公布的考古资料中属于首次发现,为研究泰山信仰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新的资料。大秦村遗址对于研究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佛教传播、水文变迁、民众信仰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天齐大王行宫航拍图

石造像

济州刺史拔拔君之碑


平阴县清代孙氏家族墓园考古勘探

勘探单位:济南市考古研究所

墓地位于山东省平阴县城正南约4千米,地处榆山街道办事处孙官庄村东约750米的山前缓坡上,墓园所在区域背靠围子山,地势南低北高,逐级上升,海拔高度约95米。

通过勘探和小面积试掘,共清理出墓园门、石牌坊、石像生、龟趺、神道碑、围墙等遗迹共19处,初步揭示出这是一处结构完整、布局明确的清代早期墓园。孙氏家族墓,系清代兵部右侍郎孙光祀家族墓。孙光祀,明末清初人,官至兵部右侍郎,赠光禄大夫。墓园坐东北朝西南,中轴线方向为32°。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16米,平面呈长方形,总占地面积约22620平方米。四周筑有垣墙,在南垣墙的正中位置辟以园门,园内遗迹沿中轴线分布(中轴线比墓园中心线略偏东5米)。园内地势逐级抬高,共可分四级台地,园门与石牌坊之间即为第一级台地;石牌坊位于园门北约44米,第二级台地的边缘上,牌坊之间推测有神道,神道两侧列置有望柱、石像生;拾级而上为第三级台地,孙光祀父子墓葬即位于该级台地的尾端,墓前自南向北依次有石人基座、神道碑(残存龟趺);其后为第四级台地,该级台地中间高、东西两侧低,无遗迹。推测在墓园外西南角处有护林房一处。


孙光祀家族墓航拍

石造像


山东庙岛群岛海域水下文物资源普查

负责单位: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长岛是我省唯一一个海岛县,也是历史上一处著名的海上通道,水下文物遗存丰富。为初步摸清庙岛群岛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资源分布状况,完善我省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烟台市博物馆和长岛县博物馆共同组织开展2017年山东庙岛群岛海域水下文物资源普查工作。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陆地调查、物理探测扫描与潜水探摸、水下机器人探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掌握的水下文化遗存线索开展调查工作项目自2017年8月10日开始,至10月19日结束,历时71天;其中物探扫测发现重要线索14处,潜水探摸排查3处,机器人探查确认沉船1处;通过调查走访,新获取水下疑点线索236处。

此次普查工作不仅为东北亚海上交通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同时也积累了物探调查、潜水探摸工作经验,锻炼了水下考古队伍。

扫测海区位置示意图

水下沉船遗迹



邾国故城遗址

发掘单位:山东大学

邾国故城遗址位于邹城市南10公里的峄山南麓,城址北依峄山,南面郭山,东有高木山,平面略呈长方形,根据普探和测绘,城墙总长7290米,面积近6平方公里。

近三年的工作基本掌握了该城址的布局特征:城内中部为宫殿区,北部为贵族墓地,中部偏西为仓储区,其余大部为居住和手工业区。

2017年度发掘区选在“皇台”中部偏北,发掘面积475平米。文化层厚度平均1.5—2米,遗迹比较丰富,破坏较为严重,年代春秋、战国、汉代及北朝至隋唐,共清理灰坑300余个、灰沟12条、水井4眼、房址5座、窑炉2座,另有10座清代墓葬。通过发掘初步判断,2017年发掘区在战国时期可能为官营冶铸作坊区,西汉为官署区的一部分。


发掘区航拍

出土遗物

出土遗物


枣庄海子遗址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

海子遗址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办事处海子东村东北。2017年发掘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清理汉代房址10座,道路2条,界沟1条,灶2个,不同历史时期灰坑40余座及墓葬9座,基本掌握了遗址范围及文化内涵。主要收获汇报如下:

发掘区西部第3层下发现汉代沟一条(G1),南北向,沟内局部保存有较好的石砌墙基,沟内发现碎陶片铺成的道路,并有向东拐角。G1北端变浅,被一平面形状不规则的碎石铺面叠压。汉代儿童石椁墓M3打破G1。由整体勘探情况知G1位于遗址的西部边界,推测为居址界沟。

发现并清理房址10座。发掘区南部发现汉代房址一组,其中有墙基一道,推测为院落墙,编号Q1。Q1北侧清理出一条路面(L1)。发现的房址可分为两类:地面式和半地穴式。两种类型的房址相间分布。地面式保存均较差,仅余部分墙基或基槽,墙基均以石块砌筑。半地穴式保存相对较好,做法为先于平地上挖出基坑,基坑坑壁多为斜壁,墙基贴坑壁构筑,主体多为石块及土掺杂,砌筑不规整,内外侧多处见竖立石板。房址内部上层堆积为石块及残瓦片,底层堆积均为深灰褐色,较疏松,含有大量黑灰及较多烧土、陶片等。室内地面多不平整,甚至呈斜坡状。部分半地穴房址室内底部堆积取样化验结果显示粪甾醇指数较高,推测性质为厕所或畜圈。

综合现有发掘成果,我们推测海子遗址为一处具相当规模且有界沟的汉代居住遗址。本次发现的石砌房址极少见于同时期其他遗址,具有比较重要的研究价值。


汉代沟G1中段

汉代居址区

房址举例

章丘女郎山墓地

发掘单位:济南市考古研究所

墓地位于章丘绣惠街道办事处文化路以北、女郎山公墓区以南、回南路以东、省道244线以西。2017年6月9日开始对拟建设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面积230平方米,发现小型墓葬11座。

墓葬形制以土洞墓为主,达9座,另有土坑墓、砖室墓各1座。其中宋代墓葬5座,清代墓葬5座,另有1座时代不详。共出土器物36件(组)。

此次发掘的墓葬均为小型墓葬,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组合与之前发现的济南地区宋代、明清时期墓葬形制基本一致。此前2009年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在女郎山清理出汉至明清各时期墓葬400余座,说明女郎山自汉代开始就是一个相对集中的墓地,对研究济南地区各时期的葬制葬俗有重要意义。


墓地全景

墓葬举例

出土遗物


济南长清区东王社区宋金时期墓地

发掘单位:济南市考古研究所、长清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2017年8月至9月,为配合长清区文昌街道东王社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对项目占压区域内的东王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工作发现小型墓3座,其中圆形砖雕壁画墓两座、土坑竖穴墓一座,根据墓葬位置由北向南编号分别为M1、M2、M3。

其中M2面积最大,位于发掘区东南部。形制为圆形砖雕壁画墓,北部和南部被现代沟打破,方向185°,由台阶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端,平面呈梯形,直壁、现存6级台阶。墓门为仿木结构门楼,门楼中下部辟有双层纵券顶门洞,甬道为券顶。墓室在墓圹内用青砖砌筑。出土白釉瓜棱罐、瓷蛙、铁环、铁箍、铁勺、锡勺、石球各一件,铜钱13枚。

从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的特征推测,这些墓葬的年代应为宋金时期。本次发掘为济南地区宋金时期的丧葬制度以及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推测,三座墓葬可能属于家族墓葬,由北向南、由西向东排列,对于研究济南地区宋金时期家族墓地的排列制度有借鉴作用。出土瓷器也对研究济南地区宋金时期的瓷器生产活动、经济交流活动有推动作用。

墓地全景


墓室内砖雕结构

出土遗物